8月30日,“京津冀零排放货运示范项目(二期)”中期评审会顺利召开。与会评审专家、政府嘉宾和企业代表对项目截至中期的阶段性成果高度认可,认为项目形成的可推广的示范模式和组合工具方法科学、内容充实,对于京津冀区域的货运物流零排放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项目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京津冀零排放货运示范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努力,在京津冀区域内形成首个服务货运需求超千万吨、应用新能源重型货车规模超千辆、综合能源补给站完备、一揽子支持政策健全,货、车、站、路互联互通的跨区域零排放重卡示范廊道,并在京津冀区域内探索出一套可落地、可持续和可复制的零排放货运发展模式。
“京津冀零排放货运示范项目(二期)”以落地为目标,计划打造全国首个包含3省市、3条通道、3种技术路线、3种货类及不低于200辆车等多个要素齐备的京津冀零排放货运通道示范工程,研究面向零排放货运通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赋能环境, 形成京津冀零排放货运转型高地并提高项目影响力。
项目(二期)由能源基金会支持5家单位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各研究单位对课题总体进展进行了汇报。
截至中期,项目已经完成京津冀范围内3个省市、6条通道、3种技术路线、3种货类、213辆零排放货运车辆的落地。课题围绕廊道试点场景刻画、要素识别、政策建议等内容,开展了60余家企业调研访谈、3条落地线路的跟车实测、6次专家咨询研讨等工作, 针对货、能、行、财四大卡点问题,设计了财税支持、绿色金融、能源保障、通行优先、货主激励等5类政策工具箱,提出了全环节提升车辆成本经济性的政策建议。推动“北京-天津日用品氢能廊道”获得了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称号。
项目设计之初就秉持技术中立原则,开展充电、换电和氢燃料三种技术路线的潜力挖掘、相关基础设施需求分析和经济性评估。在中期评审会上,相关课题亦汇报了基于不同技术路线的试点场景研究进展。与会评审专家、政府嘉宾和企业代表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高度认可。
下一步,课题组将按照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针对性地推进二期工作的设计和筹划,持续扩大落地试点规模,针对经济性卡点的挑战,继续完善财税支持、绿色金融、能源保障、通行优先和货主激励等五大政策工具研究,形成相关政策意见。在完成研究任务的同时,项目将进一步提炼发展模式、输出经验,加强国内及国际相关方的传播和影响力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