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零排放货运行动年会在北京圆满召开。会议以“高质量协同发展促进货运零排放转型”为主题,来自政府智库、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和国际机构等超过150家机构的近200位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年会获得了零排放货运行动成员机构、合作伙伴以及物流和货运行业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
2022至2023年期间,中国在道路货运零排放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双碳及环保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技术进步、市场化手段的共同推动下,2022至2023年间,我国新能源货车销量与渗透率的整体水平较2021年实现显著增长,持续保持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在各车型中,新能源重型卡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销量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全年总销量达到34560辆,同比增长40%,创下历史新高。同时,新能源货车的补能基础设施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共直流充电桩数量显著增加,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的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约90%,加氢站的数量及其供给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零排放货运行动年会由零排放货运行动秘书处主办,旨在通过这一年度会议汇聚利益相关方开启对话,加强交流。会议内容聚焦本年度国内外政策背景与现状,最新技术和商业落地路径、零排放货运廊道最新实践进展以及企业试点示范优秀案例,探讨适合货运零排放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应用推广路径,凝聚共识,确认货运零排放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管陈健华在致辞中提出了对“货运零排放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理解,包括在转型过程中兼顾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发展诉求、充分支持和拥抱技术创新、合理设计和使用各类政策工具以及加强国际交流,集合多部门、各相关方的力量共同推动道路货运零排放,支持中国交通降碳减排。
《中国零排放货运年度进展报告2023》在年会上正式发布。《报告》由能源基金会支持,零排放货运行动统筹撰写,报告内容着重关注中国道路货运领域,尤其侧重中重型货车的零排放转型发展。《报告》从零排放货运相关政策、零排放货车技术与市场现状、零排放货运补能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现状、货运污染物与碳排放计算这四大方面探讨2022-2023年道路货运零排放的阶段性发展成果与挑战。
年会在回顾零排放货运的进展和成果外,更为行业提供机会共商解决方案。目前零排放货车尤其是中长途零排放货车的推广仍然面临挑战。电动货车主要在中短途场景应用,新能源在重卡长途运输还不具备经济优势,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适用于货车的大功率快充体系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以及换电基础设施需要构建,换电标准体系需要规范化发展。关注零排放货车上下游和物流供应链的需求,通过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货运零排放和中长途电动卡车的应用推广,仍然是行业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
会议邀请多位专家分享国内与国际行业和企业的相关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和行业洞察。
智慧货运中心(SFC)的首席执行官Christoph Wolff分享了SFC作为全球货运减碳合作社区的工作内容和洞察,并基于SFC的车队电气化项目介绍了国际上在推动电动重卡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郝春晓介绍环保政策如何推动重点行业零排放重卡的应用。郝春晓分享,虽然有时候行业和企业会认为宏观的政策对于企业的运营层面的改变效果不明显,但是宏观性、引领性的措施和政策可以推动更具体的措施落地,最终推动转型。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室主任吴睿结合“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可持续交通发展方向,分享了“积极稳妥推进低碳转型 助力道路货运高质量发展”的交通政策研究实践与思考。吴睿建议道路货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积极稳妥推进、强化全方位协同、平衡各主体诉求”,针对“运输结构优化、运输效率提升、制造端有效供给、装备能效提升、低碳装备推广、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在解读晋陕蒙煤炭主产区公路煤炭运输环境污染治理、唐山市全域公路绿色低碳运输体系建设、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重卡换电站建设与运营示范、宁波舟山港风光氢储综合能源集成等创新实践后,吴睿提出了把握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积极参与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制定交能融合类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强化货车和补能设施技术研发、小切口探索研究政策创新可行性、重视数据赋能和产业生态圈打造等建议。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汽战略院高级研究员杨静详解《商用车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杨静认为,商用车实现碳中和将经历三个阶段,一个是2030年之前的新技术导入期,这一阶段以传统燃料内燃机节能低碳为主,而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的技术会逐步导入,到2030年新能源技术渗透率将达到30%。2030-2045年是零碳技术竞争增长阶段,纯电动燃料电池技术会明显的增长,到2045年传统燃料内燃机的技术渗透率将下降至15%左右、新能源技术渗透率达到约85%;三是多种零碳技术实现碳中和阶段,2045年后,将形成以新能源商用车为主,零碳燃料内燃机在富能区域重点发展、传统燃料内燃机少量存在的发展格局,多种零碳技术共同支撑商用车实现碳中和。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任焕焕以“供给端创新,加快中国商用车积分研究与落地”为主题,提出适合中国的商用车积分政策,应该以精准引导为原则,顺应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细分到不同场景的时候看到各个车型在不同的场景应用之下的技术经济性的水平。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根据不同场景和车型的细分来设定不同的目标。
年会下午的环节聚焦技术路径及全球经验。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程颖分享京津冀零排放货运廊道试点示范进展与启发。京津冀零排放货运廊道的工作已经进展到第二个阶段了,在第一阶段完成相关方关键要素识别的基础上,目前已经进入到实现规模化运行和整个生态圈赋能的工作。根据项目经验,货运方、货运企业在实际业务中比较关心的车辆技术性能的稳定性、运输业务的灵活性、货物和补能的兼容性以及企业运营的经济性,在这些方向上的举措能够增强企业参与零排放货运廊道的决心并助力其行动。
智慧货运中心创始人、董事会成员Sophie Punte介绍了欧洲零排放货运廊道政策和实践。从宏观层面,Sophie介绍了欧盟《气候法》、2021年可持续智慧出行的战略和全欧的运输网络TEN-T系统。同时介绍了来自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地的实践案例。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北京代表处高级研究员牛天林介绍了北美零排放货运廊道的政策和实践。牛天林分享,目前美国零排放重型车市场现在还在一个初期阶段,但随着美国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补贴,社会投资方及制造商大量投资零排放车发展,预期到2030年美国零排放货车保有量突破一百万辆。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和交通局在今年3月份出台了零排放货运廊道的战略规划,通过由点到面的策略制定了美国零排放货运廊道从2024年到2040年共计四个阶段的发展布局,旨在2040年完成全国零排放货运廊道的建设。
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李立理副所长介绍兆瓦级快充对重卡全面电动化转型的重要意义,以及兆瓦级快充目前的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出台兆瓦级快充的规划,给予行业明确的预期,促进交能融合发展;建立兆瓦级快充标准体系,支撑行业健康发展;优化激励政策机制,制定分阶段的施策方案,解决亏吨损失的问题。
落基山研究所交通和氢能项目主任王喆先生,从货运与工业场景耦合的视角,介绍氢燃料电池重卡可行性和实践的案例。王喆在分享中拆解晋南钢铁和佛山这两个案例,详细解释为何工业场景对于使用氢燃料电池重卡的货运场景减排能够有效结合。
年会设置3个圆桌论坛,集合货运供应链上下游利益相关方开展对话,凝聚共识。
在“货运零排放转型中的政企协同”主题圆桌论坛,主持人零排放货运行动秘书长王波勇与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知识分享中心主任郭杰、斯堪尼亚中国总裁Mats Harborn、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物流战略副总监周颖源、中国外运创新研发部和可持续发展部总经理李灝源,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倾斜促进零排放车辆的TCO与传统燃油车持平,以及企业端如何通过上下游协同利用业务倾斜推动零排放车辆的应用,提高收益能力和使用率。
在“零排放货车与燃油货车成本平衡的途径和趋势” 主题圆桌讨论,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管陈健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伊文婧、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总经理助理肖晨江、宁德时代物流业务部副总经理莎仁其其格、上海融和骏玖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邹瑜、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公司总经理韩晓鹏、特来电商用车业务总经理王涛,共同讨论不同的技术路线以及诸如“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否能够实现零排放货车和传统燃油货车成本平价,以及如何推动能源补给体系支持零排放货车的成本降低。
在“货主和运输企业合作共赢共同打造零排放车队”主题圆桌讨论主持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郝春晓和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绿色物流分会副秘书长赵洁玉、马士基大中华区物流与服务供应商管理总经理王俊杰、京东物流战略大客户管理高级总监任东、地上铁政府及公共事务部总监王晓千、宜家东亚区陆运及多式联运业务经理刘歆娴,公共讨论货主企业和供应链运输企业如何实现良性战略协同助力实现货主企业的范围三减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零排放货运行动启动两年以来,得到了物流货运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积极的参与。零排放货运行动将持续发挥平台的合作、沟通和协调的作用,进一步凝聚共识,促成合作,深入识别零排放货运中的难点、重点。期待有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加入零排放货运行动,加入物流货运高效零排放转型的事业中来。